9月17日,党委委员、副院长术国强带队赴滨州市应急管理局开展专项对接交流。滨州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刘东彬,滨州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三级调研员于景润接待术国强一行。术国强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布局与实践成果,重点阐述了学校在“升本”建设等关键阶段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他指出,学校在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科研攻关等领域的发展需求,与市应急管理局各相关处室的业务职能高度契合,...
近日,山东省内部审计师协会印发《关于2025年全省内部审计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报》(鲁内协字〔2025〕6号),学校审计处组织撰写的论文《以科学规范为翼 提升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监督质效》获评2025年全省内部审计优秀论文三等奖。此次评选以“科学规范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内部审计监督质效”为主题,探索内审工作创新路径,推动内部审计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学校获奖论文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与内部治理需求,从全流程优化视角,...
9月17日,由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滨州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承办的2025年度滨州市创业讲师职业技能竞赛成绩正式揭晓。学校12名参赛人员脱颖而出,成功包揽该竞赛职业院校组全部奖项。学校高度重视此次竞赛,赛前严格开展参赛选手选拔,组织专项培训打磨课程设计,并指导选手反复演练教学环节。最终,参赛选手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出色的教学表现斩获佳绩:建筑工程学院韩鲁月以92.32分的成绩获职业院校组一等奖;军士学院张帆、...
9月16日,学校召开2025年校友工作会议。党委委员、滨州应用科技研究院院长胡洪涛出席会议并讲话。“四校一所”校友联络员,产教融合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各二级学院分管校友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校友工作联络员,在校工作学习经历人员联络员参加会议。胡洪涛指出,校友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财富,更是学校声誉形象的重要承载者。针对校友工作,他提出三点具体要求:一是提高思想站位,扎实筑牢校友工作的基础保障;二是强化协同联动,...
9月6日,学校开展2025年秋季开学辅导员工作实务培训。党委委员、副院长王进博出席活动并讲话,全体辅导员,团委、学生工作处全体人员参加培训,军士学院军政教官列席参训。王进博以“党委视角下学团工作的新担当、新篇章与新希望”为题作总结讲话,围绕“谋划、使命、阵地、力量、希望”五个关键词对新学期学团工作提出要求:以“谋划”筑牢工作根基,全体辅导员要明确工作计划要点,聚焦学生思政教育、“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等项目,...
9月1日,滨州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对滨州市2024年在食品安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学校被授予“滨州市食品安全工作表现突出的集体”称号,总务处餐饮服务科王莹雪同志被授予“滨州市食品安全工作表现的突出个人”称号。此次表彰,是对学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各项管理制度的高度肯定。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明厨亮灶”工程,对餐厅开展常态化、精细化监管,全面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与保障水平,...
近日,由滨州市委宣传部等八部门联合主办的“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的中国梦”百姓宣讲大赛成功举办,学校教师李坤昊荣获理论类比赛二等奖。李坤昊老师以身边故事为切入点,围绕信念、奋斗与奉献,描绘了一幅关于青春与价值的生动画卷。此次演讲有效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为聚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注入了坚实青春力量。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化价值观教育,拓宽宣传渠道,...
8月31日,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物流与供应链赛道(高职组)在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落幕。学校经济管理学院张忠磊、苟雪老师指导的滨州职业学院2队,阮艳艳、赵亚晗老师指导的滨州职业学院1队,分别获得金奖一项、铜奖一项。这是学校继2024年首获世校赛金奖后,再度摘金。师生团队立足物流工程技术、供应链运营两大专业特色,结合滨州区域低空经济发展优势,聚焦“低空物流”与“全流程供应链仓储优化”两大方向,运用数字孪生及人工智能技术,...
近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公布了《中华职业教育社2025年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学校军士学院宗永刚老师主持申报的课题《三螺旋理论视域下产教城一体化发展机制研究》成功获批重点课题立项。该课题立足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以政府、产业、高校三螺旋理论为框架,系统探究产教城融合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成果将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
近日,2025年滨州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公示获奖名单,学校医学技术学院申报的“‘医’起救护·校园守护计划”项目,获应急救援类别大赛金奖。该项目聚焦校园急救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旨在全面提升中小学师生及高校新生的自救互救能力,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项目创新采用“1名学生→培训3-5名家庭成员”的指数级扩散模式,推动急救技能从校园向家庭和社会辐射,使心肺复苏(CPR)、止血包扎、气道异物梗阻处理等常用技能“飞入寻常百姓家”...